工业用二氧化碳是指通过工业化手段制备、提纯并应用于各产业领域的二氧化碳(CO₂),其性质稳定且用途广泛,已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料或辅助材料。

-
煅烧石灰石副产物:
-
原理:高温煅烧石灰石(CaCO₃)生成氧化钙(CaO)和 CO₂,反应式为:CaCO₃ ═高温═ CaO + CO₂↑。
-
特点:产量大、纯度较高(可达 99% 以上),是工业级 CO₂的主要来源之一,常见于水泥、石灰生产企业。
-
化工生产副产物回收:
-
来源:石油炼制(催化裂化、加氢精制)、煤燃烧、天然气处理(脱除 H₂S 和 CO₂)、合成氨等过程中释放的 CO₂。
-
技术:通过胺吸收法(如乙醇胺溶液)、变压吸附法(PSA)、低温蒸馏法等捕获并提纯 CO₂。
-
发酵过程回收:
-
场景:啤酒酿造、酒精生产(如葡萄糖发酵生成乙醇和 CO₂)、味精制造等微生物发酵工艺。
-
特点:CO₂纯度约 99%,但需去除发酵产生的微量有机物(如醇类、醛类)。
-
提纯工艺:
-
粗 CO₂经水洗、碱洗去除酸性气体(如 H₂S),再通过活性炭吸附、低温精馏去除水、烃类等杂质。
-
纯度等级(工业常用):
-
工业级:纯度≥99.0%,允许含少量水、一氧化碳等杂质,适用于一般工业场景。
-
食品级:纯度≥99.9%,需符合 GB 1886.228-2016 标准,杂质(如 CO、H₂S)含量严格限制,可用于食品加工。
-
高纯级:纯度≥99.99%,主要用于科研、电子气体等高端领域。
-
合成化工原料:
-
尿素生产:CO₂与氨气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生成尿素,反应式为:CO₂ + 2NH₃ ═高温高压═ CO (NH₂)₂ + H₂O,是氮肥生产的关键环节。
-
甲醇合成:通过 CO₂加氢反应(CO₂ + 3H₂ ═催化剂═ CH₃OH + H₂O),将 CO₂转化为甲醇,可作为燃料或化工中间体。
-
碳酸盐制备:与氢氧化钙、碳酸钠等反应生成碳酸钙、碳酸钠等,用于造纸、建材、洗涤剂行业。
-
石油开采强化(EOR):
-
将高压 CO₂注入枯竭油田,利用其低黏度、易溶于原油的特性,降低原油黏度并膨胀油层,提高原油采收率(可提升 10%-20%)。
-
焊接保护气:
-
单独或与氩气混合(如 80% Ar+20% CO₂)作为 MIG 焊(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)的保护气,隔绝空气防止焊缝氧化。
-
注意:CO₂在高温下分解为 CO 和 O₂,可能导致焊缝产生气孔,需配合低氢焊丝使用。
-
金属热处理:
-
在可控气氛炉中通入 CO₂,调节碳势,用于低碳钢渗碳或表面硬化处理。
-
食品加工:
-
碳酸饮料充气(如可乐、苏打水),赋予气泡口感并抑菌。
-
食品冷冻与保鲜:干冰(固态 CO₂)用于冰淇淋运输,或充入包装抑制果蔬呼吸。
-
医药领域:
-
制备气雾剂推进剂(如吸入式药物载体),或用于实验室培养微生物(调节 CO₂浓度模拟体内环境)。
-
CO₂灭火系统:
-
利用 CO₂不可燃、密度大的特性,通过高压钢瓶释放覆盖燃烧物,隔绝氧气灭火,适用于:
-
数据中心、图书馆等忌水场景(避免设备损坏);
-
油库、加油站等易燃液体火灾。
-
矿山防爆:在煤矿中注入 CO₂抑制瓦斯爆炸(稀释可燃气体浓度)。
-
碳捕集与封存(CCUS):
-
捕获工业排放的 CO₂,注入地下咸水层或枯竭油田封存,减少大气温室气体浓度,如中国鄂尔多斯 CCUS 项目年封存 CO₂超 100 万吨。
-
环保清洗:
-
干冰清洗技术:利用干冰升华时的低温和冲击力,去除模具、设备表面的油污、涂层,无需溶剂。
-
烟草加工:用 CO₂对烟草进行膨胀处理,增加烟叶体积,减少烟草用量。
-
塑料工业:作为发泡剂生产微孔塑料(如泡沫包装材料),降低产品密度。
-
电子工业:高纯 CO₂用于半导体制造中的刻蚀、清洗工艺,要求纯度≥99.999%(5N 级)。
-
气态储存:
-
高压钢瓶(压力 10-15MPa),存放于阴凉通风处,远离火源、热源,避免阳光直射,钢瓶需固定以防倾倒。
-
液态储存:
-
低温储罐(温度 - 40℃以下,压力 2-3MPa),采用绝热材料保温,配备压力监测和泄压装置(如安全阀)。
-
固态储存(干冰):
-
保温箱或专用容器存放,避免密闭空间(干冰升华产生的 CO₂气体可能导致窒息),操作时佩戴防冻手套。
-
气态 / 液态 CO₂:
-
采用专用槽罐车运输,罐体需符合《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》,运输途中避免颠簸、撞击,夏季需防晒。
-
干冰运输:
-
航空运输时需遵守 IATA 规定(每公斤干冰释放 160 升气体),包装需透气,且单人携带量有限制(如民航允许不超过 2.5kg)。
-
窒息风险:
-
液态 CO₂泄漏时迅速气化,体积膨胀约 600 倍,可能在低洼处形成高浓度 CO₂区域,导致氧含量低于 18% 时引发窒息,需配备氧含量检测仪。
-
低温危害:
-
液态 CO₂接触皮肤会导致冻伤(沸点 - 78.5℃),操作时需穿戴防护服、护目镜。
-
压力爆炸:
-
储存容器受热时,液态 CO₂气化使压力骤升,需定期检查容器耐压性,避免超压。
-
中国标准:
-
工业级 CO₂:GB/T 6052-2011《工业液体二氧化碳》,规定纯度≥99.0%,水分≤0.2%,不得检出易燃气体。
-
食品级 CO₂:GB 1886.228-2016《食品添加剂 二氧化碳》,要求纯度≥99.9%,CO≤5×10⁻⁶,H₂S≤1×10⁻⁶。
-
国际标准:
-
美国压缩气体协会(CGA)标准:如 CGA G-6.2 规定工业级 CO₂纯度≥99.0%,医用级≥99.5%。
-
碳资源化利用:通过电催化、光催化等技术将 CO₂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(如乙烯、丙酮),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。
-
低成本捕集技术:开发新型吸附材料(如金属有机框架 MOFs)和膜分离技术,降低工业 CO₂捕集成本,推动 CCUS 规模化应用。
-
氢能与 CO₂结合:利用绿氢(可再生能源制氢)与 CO₂合成甲醇、甲烷等 “绿色燃料”,助力交通和工业脱碳。
工业二氧化碳的应用贯穿多个产业链条,其价值已从单纯的工业原料延伸至环保与能源领域。随着全球 “碳中和” 目标的推进,工业 CO₂的捕集、利用与封存技术将成为减排关键,同时推动其在高端制造、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应用。